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校媒共组毕业答辩评委阵容——最后一场实战性“考试”

发布日期:2024-04-19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作者:黄静 编辑:陈荣

3月31日上午,西京学院传媒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在西京学院顺利举行。本次毕业论文答辩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三个专业,共536名学生参加,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坐镇答辩现场。

传媒学院2024届(设计)论文答辩现场前会议

在答辩举行前,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召开教师会议,要求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准则,确保答辩顺利进行:“毕业设计是一场人生大考,需要学生们把四年学习和锻炼的结果展示出来,而答辩的这十几分钟,也会是他们最受益匪浅的一堂课。”

传媒学院2024届(设计)论文答辩现场

在今年的汇报展示上,西京传媒学院的学生们采用了纪录片、社会调查、漫画、自媒体账号、H5、图文报道、网页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其中不乏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学生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展示了传媒学子多元的可能性。

毕设作品围绕非遗文化、特殊群体、乡村振兴、社会问题等议题,重点关注地域性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在多元融合以及共情共生的思辨下,学院鼓励学生与时代同频,以创意和媒介力量赋能为引领,关注社会发展,展示出具有时代属性和社会思考的学科素养积淀。

据了解,传媒学院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平均制作周期为半年时间,部分同学的作品是长期以来持续拍摄更新的。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传媒学子依旧愿意静下心来长时间打磨一份作品或报道,这种工匠精神以及新闻的理想主义情怀赢得了现场老师及企业导师的肯定。

而这些历经数月打磨的选题背后,是学生对社会事件与人物独特视角的深入思考。有的选题是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同学们利用选题自主度高、制作周期长等优势,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差异化”报道,促进社会对话和思考。有的选题“偏门”,将视野聚焦在社会边缘和少数人群上,寻求选题的新颖度和稀缺性。不论是“焦点”还是“冰点”,毕设选题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便是其背后的人文关怀。

在答辩提问的过程中,在场老师们谈及毕设需要具备的基础要素主要有四个: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储备;二是社会实习工作的经验累积;三是好的选题;四是充裕的时间周期。几方互相支持协作,才会使作品不盲目、不空洞、不急躁。

答辩结束后,全体答辩老师一同进行复盘讨论,传媒学院毕业设计答辩后续相关工作也在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