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设计艺术学院:探究授课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9-04-16 信息来源:设计艺术学院 作者:王 斐 编辑:苏文

为了深入调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4月10日,设计艺术学院刘静老师带领1805班研究生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深入了解和探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为何要重点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民间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创新性研究。

陕西是文物和文化大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沉淀出独特的民风民俗。有陕北游牧文化特性,又有关中农业义明之精髓,同时陕南又有南方文化的特质,这为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富、可挖掘与保护的各种遗存。目前,陕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38416条,其中县级4150项、市级1415项、省级604项,74项列入国家级名录。其中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陕西已命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2人,其中78人为国家级传承人。这些作品均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更多地保留了纯粹、质朴的原生态风貌。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是陕西首个全面、系统展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于一炉,以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项目为基础,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法,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呈现形态、文化内涵、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传承等进行展示,体现了陕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陈列馆整个展区分为十个大类: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俗。各种巧夺天工的手工艺作品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纷纷感慨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伟大。

馆内还通过展品对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讲述着它的来源,制作者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同学们看到作品的同时,也感受着制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情、环境以及背景。对作品研究了解的越透彻,越能更好的在设计中进行运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研究,不能只把着重点放在创新上,要按照研究、保存、保护、传承,最后才是创新这样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学习,挖掘其本身的文化精髓,提取设计元素,给于现代设计启发,再将它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通过这次的考察参观,大家都感到受益颇深,也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在一朝一夕,要时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学习,将成为一种常态。不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认清其本质和内涵,并从中汲取养分,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