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中心:
根据陕社科联〔2025〕67号《关于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的通知》,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更好发挥社科普及在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展现“十四五”期间人文社科领域建设成果,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将联合举办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非遗流芳·博物札记:奇妙社科知识之旅
二、参赛对象
凡热爱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和乐于参与普及推广社会科学知识的社科普及工作者、社科普及爱好者、在校学生、社会团体、各级融媒体中心等均可报名参赛。
三、作品要求
(一)主题内容
参赛作品须紧扣大赛主题,以纪实、动漫、讲述类短视频,普及宣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可选以下三类主题:
1.非遗里的人文社科知识。围绕各地的特色非遗文化,通过声情并茂的镜头语言,聚焦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社会变迁、民俗风情等人文社科元素,探索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文化内涵等,生动展现其背后的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艺术学等方面的知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2.博物馆中的文化符号。通过深入挖掘各地博物馆特色文物中蕴含的独特文化符号,以社科普及的视频镜头,解读这类符号背后的社科知识、文化内涵、价值意义,全面展现文物所承载的特有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等内容。
3.日常生活中的社科知识。聚焦百姓日常生活,挖掘蕴含其中看似普通平常,实则“日用而不觉”的社科知识,以社科普及新鲜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镜头方式加以生动呈现,积极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成果、弘扬人文社科精神。
(二)格式与素材要求
1.参赛作品保证内容积极健康,传播正能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相关要求。
2.视频须具备完整图像、声音和字幕,原则上时长不少于2分钟、不超过5分钟,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体裁可为混剪短视频、动画短视频、微电影(剧情类短视频)、AI短视频、创意短视频,格式为 MP4、MOV 等主流媒体格式。
3.视频作品片头、正片、片尾层次分明,署名信息完整。画面清晰、干净,不带角标、台标、水印或LOGO,不插入任何商业性广告。
4.作品创作中不使用国家领导人的视频或画面素材,涉及地图素材的须规范、完整使用。如作品中包含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相关素材,需在作品备注中予以说明。
(三)版权要求
1.参赛作品须为2024—2025年创作,版权明晰无争议,包括但不限于画面、音乐、字体版权及肖像授权等。由作品所引起的版权、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纠纷,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投稿者本人承担,且主办方将取消相关参赛资格或追回所获奖励。
2.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经主办方许可下,无权以大赛名义进行任何商业性活动。获奖作品视为许可主办方以大赛名义在公共媒体进行展映、公益宣传、结集收藏等活动,作者保留作品的署名权和自行使用权。
四、作品申报
作品申报区分两个渠道,每个人或团队只能选择一个渠道报名参赛,且只能参与提交一件作品。团队作品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5 人,并确定一人为作品联系人。每项作品须由同一单位或团队参赛者完成,填报相关信息表时需加盖公章或签名。所有参赛作品以填报信息为准,后期不得增加主创人员或调整排名顺序。今年获批的长安科普系列短视频项目组必须制作一部优秀作品进行申报。
(一)省社科联选拔推荐。各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省级社会组织、社科普及基地有意参赛的请于6月3日前将符合要求的作品在B站、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添加大赛统一话题#人文社科之光#,并将有关信息汇总(见附件)发送科研处,最终由省社科联评选出5个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全国赛。6月13日前未接到推荐通知的作者可以继续通过社会面自主申报参赛。
(二)社会面自主申报。自主申报的参赛作品必须于6月12日前在B站、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添加大赛统一话题#人文社科之光#。视频发布后,须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提报相关参赛信息。
1.网站报名
参赛者通过访问人文江苏网(https://rwjs.jschina.com.cn)的大赛专题宣传栏,点击“我要报名”,勾选参赛承诺书,并填写电子参赛报名表,出现确认界面后,即视为报名成功。
2.微信报名
参赛者通过关注“江苏社会科学普及”微信公众号,进入大赛专栏,点击“我要报名”,勾选参赛承诺书,并填写电子参赛报名表,出现确认界面后,即视为报名成功。

联系人:许佳
内 线:7103
附件: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作品汇总表
科研处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