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保国 丁永刚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革命精神。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红色资源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不仅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素材,而且对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爱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资源和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价值意蕴
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资源和思政课教学性融合具有多重的价值意蕴。
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支撑。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红色资源所记载的革命先辈坚持真理的感人事迹,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温度的“活教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营养剂”。
涵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源泉。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格,是涵养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打通二者联系,使其成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桥梁纽带。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自觉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矢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发挥红色资源“以文化人”独特优势,让学生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背景下,红色资源和思政课教学融合,让学生重温革命岁月,感受红色文化魅力,自觉抵制外来糟粕文化渗透和冲击,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红色资源共融互通课程体系。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应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规律要求选择适合的红色资源素材,构建红色资源共融互通的课程体系。第一,潜心研究思政课教材内容。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弄通搞懂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二,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红色素材。红色资源内容丰富,教师应在熟悉各门课教学内容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红色素材入教案、进课堂。第三,构建红色资源共融互通课程体系。应充分挖掘思政课教材的红色元素、丰富校园的红色文化活动和利用红色遗址、纪念馆和博物馆,构建红色资源共融互通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第一,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传统思政课教学过多注重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缺乏生动感人案例和情感体验,加上思政课的内容较为抽象,难与学生实际生活同频共振。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感人故事和生动场景,可以作为创设多元教学情境的要素,以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第二,探索合作学习模式。思政课教学“抬头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教师教学“一言堂”和“满堂灌”,师生间缺乏沟通,学生间缺少互动。因此,探索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团队形式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西京学院“纲要”“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家乡红色故事展示”“重访红色足迹调研报告”等主题活动,并形成作品在课堂上汇报。第三,借助新媒体新技术。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载体。一是,建立红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全天候浏览红色资源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文献资料。二是,打造网络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红色素材上传至学堂云,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开展线上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微信小程序、学校官方微博、抖音等平台建立红色文化专栏,传播红色素材,让学生“云游”红色历史,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三是,采用V R、AR等数字化技术。通过VR、AR技术创设还原红色文化教学场景,使红色教学内容可观可感,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突出实践导向,强化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突出实践导向是红色资源和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关键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第一,建立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例如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与延安革命博物馆、照金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和扶眉战役纪念馆建立学生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第二,利用校园红色场馆进行现场教学。在建党百年之际,西京学院在校内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览馆。每学年“纲要”和“概论”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在党史教育馆和精神谱系展览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第三,开展红色文化校园活动。依托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举办大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和红色微短剧创新比赛。(杨宝国、丁永刚系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